明日321-防災糧食攻略手冊
用你的防災糧,協防台灣的糧食安全。
不論有沒有戰爭,台灣都應該從現在起,逐步建構屬於自己的糧食主權。
超越政治對立,讓台灣人在一張餐桌上開啟對話的最好方式。
台灣的糧食怎麼了?
醫療物資準備
水源準備
離線提醒
你想要建立的是行動糧?還是防災糧?
1-3日的行動防災糧
3-21天的居家防備糧
21天以上的團體防災中心
行動糧準備GO
居家糧準備GO
團體糧準備GO
為什麼我們要在此刻呼籲台灣重視備糧?
因為每一筆你花出去的糧食錢,都是一張投票——你想把台灣的未來,交給誰?
在沒有控管並且短期內大量囤積採購糧食,可能會造成之後的大量食物浪費,而希望透過觀念宣導,將你我的每一份資源成為台灣糧食安全的基礎。
這不只是一場為了舒緩恐慌的短期行動,而是一場讓全民重新認識「你每天吃的東西」如何連動整個島嶼的韌性、經濟、外交與未來的長期建設。
我們不只是倡議儲糧,當糧食安全開始上升到國安問題,想開始推廣大家去思考
用每一份食物選擇來促進台灣的
糧食獨立
。
台灣糧食安全六大關鍵行動建議
支持本土乾糧產品
優先選購台灣製的即食食品,如乾燥蔬果、米餅、口糧棒、植物蛋白湯包。認明「台灣製造」「庇護工場生產」「社會企業出品」標示。
建立自主備糧文化
每戶至少備有3~21天的主食、蛋白、蔬菜、飲水與調味料。採取「先進先出」原則,定期輪替食物,避免浪費。
支持台灣米與本地米製品
餐桌多安排米飯、糙米、地瓜、米粉、米餅等在地主食。優先購買「100%台灣米製」的食品,例如米麵、米麵包、全米製點心。
推動植物性飲食
每週安排1~2天無肉日,養成彈性素食習慣。多吃本土黃豆、豆腐、豆皮、紅藜、黑豆、地瓜葉等。
建立社區備糧網絡
設置社區備糧站,鼓勵社區公所、學校、團體參與。支援庇護工場、小農轉製、社區廚房生產「備糧包」。
利用產地過剩蔬果
透過提高產地蔬果利用率,將被遺棄的良食化為全民戰備,建構永續糧食韌性,更與世界SDGs接軌。
儲備「非米主體」的關鍵食材類別
政府以稻米為戰備主體,但以下品項大多仰賴進口,應成為民間備糧重點:
將備糧導入日常消費系統
若備糧無法輪替,就只是浪費。日常吃、定期補貨,是建立長期備糧的唯一可行方式。
1
輪替日
每月選定1日,吃掉並補貨1–2份備糧。這樣可降低過期風險,提高對備糧的熟悉度。
2
食譜整合
將備糧食材納入日常料理設計,減少「應急感」、提高實用性與使用頻率。
3
小份量包裝
採購時優先選擇單日/三日模組,增加使用彈性、方便使用與分送給需要的人。
建立家庭與分流儲糧制度
家中主儲點
災時本位備糧:3~21日乾糧包+飲水
工作場所
外出無法返家備案:1~3日即食備糧+補水包
親友家/鄉下
異地避災備用:備份7日糧包+充電組+日用品
社區/學校
共備支援點:社區共煮糧包/可轉用儲糧共購平台
你永遠不知道災害什麼時候會來,不僅家中儲糧,更應分散配置到生活的各個節點,建立完整的分流儲糧制度。
參與或建立食物轉製與共享網絡
政府無法覆蓋所有地區的乾糧製作與配送,民間應就近轉製與共享:
食物轉製
醜蔬果集中/社區廚房轉製乾糧。建議與合作庇護工場、農會、社會企業共同推動。
社區共儲
組織儲糧共購、輪替互換。可利用社群平台、QR管理、定期聚會等方式運作。
糧包再分配
快到期乾糧再配送給低收入戶。可搭配社福/教會等系統進行有效轉出。
加入明日321儲糧行動